安康学院
首页

以服务区域经济文化为己任 铸就地方特色大学灵魂

2012年06月07日      关注 :次

    6月7日,中国教育报刊登王兴林校长署名文章《以服务区域经济文化为己任 铸就地方特色大学灵魂》,全面介绍了bet356手机版,日博best365官网:在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全文如下:



            以服务区域经济文化为己任 铸就地方特色大学灵魂
                           
                         ——安康学院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综述
                                       
                                 安康学院校长 王兴林
   
    地处秦巴腹地的安康学院,自2006年升本以来,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显著的发展实绩,尤其是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赢得了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受到了省内外兄弟院校的称赞。这所规模不大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本科院校,在安康这片沃土中深深扎根、开花,结出了累累的硕果。
  
                                精心谋划 转变观念
                             科学确立办学方向
 
   
安康学院升本伊始,学校党委、行政就把科学确立办学定位,努力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实现学校快速发展作为头等要事来抓。在全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邀请国内知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为学校发展把脉,通过认真分析学校的办学传统、所处的地域特色,并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制定了《安康学院“十一五”暨远景发展规划》,科学地确立了“立足秦巴,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
   
    全校教职员工在这一办学方向的引领下,形成了发展共识:只有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区域,服务区域,努力提高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社会适应度,不断提高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构建学院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机制,才能在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办学特色才能得到进一歩的彰显。
  
                                深化改革  多措并举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要
   
    一所大学有没有活力、有没有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带动地方科技进步的能力。
   
    “十一五”以来,随着安康市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区域发展对地方高校的要求日益增强。一是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急需一大批能面向基层、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二是需要高校发挥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优势,助推地方支柱产业的突破发展;三是需要高校发挥文化优势,推进地方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使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安康学院作为安康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主动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文化服务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建功立业。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学校根据地方高层次科技攻关人才紧缺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实际,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产出为宗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专兼职相结合,构筑区域人才高地。
   
    近年来,学校通过人才强校战略,支撑市委、市政府“科教兴安”战略的实施。升本以来,累计投入1200余万元,引进重点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260余名,在职培养硕士、博士80余名。培养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信息工程、旅游管理、化工、食品、园林、畜牧、蚕桑、蔬菜(魔芋)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建树。
   
    学校加强政策引导力,通过实施“百名专家学者下基层”活动和“三大科技创新与服务工程”,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和农业田间地头,以地方需求为研究重点,增强实践能力和工程背景。有的教师被一些中小企业和省厅示范基地聘为首席专家、首席工程师和科技特派员;有的教师被地方政府选调到基层挂职;也有的教师长期蹲守在校县共建科技示范区进行技术指导;还有的教师默默坚守在学校恒口实验农场潜心研究;有的教师长期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地方重大文化活动,被当地政府评为发展“十大功臣之首”。他们常年活跃在地方生产一线,为学校和安康地区的科技、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时任陕西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王侠到安康视察时说:“每到基层一线检查,总能看到安康学院教师的身影。”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安康学院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增长点,以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是不断修订和完善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巩固教师教育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新增并重点建设了如电子信息工程、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中药制药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以及涉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蚕桑、畜牧、食品、生物科学、园林等一批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相关专业。
   
    在狠抓教学质量工程上,学校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与培训,重点投入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增强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学校还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弘扬“笃学、尚行、砺志、创新”的校训,大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涌现出了“全国先进班集体”、新时代见义勇为英雄、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全国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全国优秀大学生援教教师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二是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西北规模最大的养猪企业——安康阳晨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全国知名的美华酒店集团等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实施“2+2”和“2+1+1”人才培养模式。
   
    为振兴安康地方剧种——汉剧,学校还与安康市政府达成协议,联合举办“汉剧班”,利用学校音乐教育资源优势,每年为地方培养一批优秀的汉剧人才。
   
    近年来,学生在专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也凸显强劲实力。2009、2010年连续荣获省级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和创业大赛一等奖;2010年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获得铜奖。
   
    “十一五”以来,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专业竞赛中累计获奖达200余项。2007至2011年连续五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保持在88%以上。学校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被推荐参加“全国50所就业工作示范典型院校”评选。
   
    ——整合学科资源,打造区域性科研特色。在升本之初,安康学院就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根据科研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整合学科资源,调整学科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凝练出了“以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为重点的人文学科、以秦巴资源保护与开发为重点的理学学科、以蚕桑为重点的农学学科”三大特色学科方向,积极发展“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增强了学科创新能力。
   
    一是积极组建学术机构,凝聚科研团队,加强科研合作。围绕三大学科方向,建起了陕西省桑蚕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安康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富硒食品工程实验室、陕西省富硒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陕西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和陕南桑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还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组建了“安康市茶叶技术研发中心”、“陕南蚕桑工程技术研究中”等12个市校级科研平台。
   
    二是学校以科研平台为依托,积极与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安康市县等科研院所合作,聚集学术力量,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科研实力显著提高。
   
    目前,选育的天然彩色蚕茧品种两个基础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研究推广的“绿色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每年为当地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承担“桑苗高效繁育技术研究”为农民嫁接良种桑苗近千万株,节省桑苗引种费600万元;承担陕西省“东桑西移”人才培训工程,受训人数达6000余人次,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农业一线的畜牧、蚕桑、园林等科技人员。通过新农村信息服务中心为广大农民提供科技服务信息,为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是与安康各县区政府建立农业、蚕桑、富硒资源调查与开发等多个科技服务体系,建立起与地方多个企业横向科技合作关系。此外,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校企、校县、校校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和赞同。
   
    学校升本以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政府“13115”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从2006年前年均不足10万元上升到目前年500余万元。其中80%的项目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学校还获得各类科技成果2100余项,获省市各类科技奖项100余项。
    
    ——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大力提升地方文化水平。陕南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民间文艺样态的独特地域。有多个民族的融合,也有湖广移民的迁徙,还有秦头楚尾、巴蜀交汇的悠久历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陕南民间文化。这些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给安康学院提供了独特而又丰富的人文研究资源,成就了一批汉水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成果。
   
    近几年,学校以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为主体,围绕安康地域文化开展了区域文学批评、陕南民间文艺、民俗、方言等方面的发掘研究工作,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民歌研究、汉调二黄研究、安康方言研究、“三沈”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地方文化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安康文化界的两大刊物《汉江文艺》和《安康文化》均由安康学院承办。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每年编辑出版丛书之一《文存》,也被地方政府誉为“地方文化年鉴”。学校学报“汉水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尤其是学校破格引进旅居上海的安康籍全国知名青年作家李春平,其长篇小说《步步高》、《领导生活》等作品被省内外多家媒体连载;《步步高》还获得柳青文学奖。同时,根据李春平同名小说改编的我国第一部实名制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荣获3项金爵奖。
   
    安康学院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安康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的中心,吸引了一大批地方各类文化名人加入,引领安康文化发展。学校先后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第二届“三沈”学术研讨会等高规格的大型学术会议,每年有一批文化专家和著名学者教授来校讲学论道。学校还建成了陕西书坛“四老”安康籍著名书法家陈少默先生纪念馆、“沈氏三贤”,即沈尹默、沈士远、沈兼士三兄弟(陕西安康人)大幅雕塑等。这些都增加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在大学文化发展与地方文化发展的互动中相得益彰。   

    这些重大突破,在全国众多新建本科院校中,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由于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方面的成绩突出,陕西省教育厅专门在安康召开了“陕西省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总结交流经验。教育部在西安交大召开的“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学校应邀出席会议并作大会发言;2011年《陕西日报》刊发了《一所地方大学的担当——安康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引领地域文化纪实》专题报道文章,并被新华网等媒体转载。
   
    安康学院神奇般的崛起,正是以“三服务”的显著贡献和开放式办学的理念,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陕西省教育厅与安康市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了共建安康学院协议,省教育厅在学科建设、科学项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资金等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安康市委、市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决定将安康市大剧院、图书馆和体育馆等文化设施,建在安康学院新校区。它的建成将集城市运动中心、图书中心、文艺中心、科技中心于一身,使安康学院真正成为安康市文化艺术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实现“一举双赢”高品位的发展。
   
    安康学院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走多样化开放办学的道路,不仅实现了与地方和谐发展的双赢目标,更带动了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近几年来,学校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使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校内管理进一步科学规范,教职工团结和谐、共谋发展的氛围日渐浓厚。
   
    目前,安康学院又加大国际化办学的进程,与国外和地区的知名大学联合办学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今年,学校首批14名学生已赴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进行学习,并与美国四所高校签订了“2+2中美双学位及专升本”的合作办学机制,为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到2012年8月,随着安康学院新校区的落成,这所具有“陕南特色、融山亲水”的园林式现代大学,将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人们的面前。安康学院人也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唱响“西部放歌”,朝着“十二五”既定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6/07/content_70617.htm

 

 

上一条:副省长祝列克视察新校区

下一条:bet356手机版,日博best365官网:举行文明班级评选答辩会

关闭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陕ICP备 17014456 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

总访问量: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