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创新:跨越科学与公众之间“三沟”的有效手段

2024年03月13日 10:21  点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的发展目标,并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加强交流,多形式开展科普创作,并运用新技术手段,丰富科普作品形态”。新时代,推进科普工作系统布局已形成,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将进一步培育全民共享的科学文化氛围,为科技创新提供动能。


图片



提升科学创新引领力、扩大科普传播影响力,既需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也需要契合公众媒介素养。当前,在科学与社会之间存在“三沟”:专业人士和社会公众之间的“知沟”、学术话语和青年话语之间的“代沟”、科学知识和艺术传播之间的“鸿沟”。跨越上述沟堑,捏合科技前沿创新与日常公众生活的两端,广泛营造科学文化氛围,吸引更多人才进入科研创新领域,需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尤其在自媒体、社交应用等抢占市场潮头的数字化媒介语境下,转变传播视角、善用多元形式、加强互动设计,需要充分发挥融媒体艺术的桥梁作用。

科学传播由理性出发,注重客观与严谨,追求信息的知识含量与前沿时效,艺术传播则从感性出发,侧重表达和想象,关注对象的整体感受和价值认同,两者动力存异但可同向而行。融媒体艺术形式对提升科普传播效果有以下作用:生动可亲,将抽象复杂的科学数据以三维动画、虚拟仿真、可视化动效等方式展现,从而辅助科研推介“破冰”;深入浅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消解大众对科研专业壁垒的敬畏心态,从而推进科学传播的“破壁”;由情及理,激发兴趣再循循善导,在海量媒介信息中有效抓取注意力,使科普内容更具辨识度和话题度,从而在青少年群体中“破圈”。

以融媒体艺术形式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应契合大众日趋视听化的信息接受习惯,尤其要关注青少年追求个性化表达与体验性审美的群体特征。在保障科普知识准确性的同时,提炼并凸显其中的人物符号、科学符号、成就符号,将其以艺术思维进行再创作,通过XR、游戏、动画、漫插画、动态影像及文创衍生品等形式,让科学内核以更具叙事张力的故事结构以及富有思考趣味的表现过程予以诠释。同时,探索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通道的媒介作用,充分释放科学与科学手段的魅力,推出更具年轻态和标识性的作品。


图片



科学界与文艺界、传媒界的联合创新,是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一,需要被给予更充足的培育空间。一是创新机制,组建并培育理、工、艺、文等跨学科协同的科普团队,持续性推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和体现中国智慧的口碑佳作。二是加强教研,充分发挥高校交叉人才培养和科教资源集成的平台作用,建设艺术与科学等交叉学科专业,关注科普在设计、传播、叙事等层面的学术问题,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三是形成联动,依托各级各类科技组织,动员产学研等相关机构,联接科普自媒体头部账号,瞄准社会传播落点,探索跨界协同合作,形成资源共享机制。


文章来源:科协之声网站,侵删联系。观点 | 联合创新:跨越科学与公众之间“三沟”的有效手段 (qq.com)

上一条:加快培养工程师队伍,让人口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 下一条:从四“值”入手做好新科普,被广泛传播才有价值

关闭